王禛 (王禛个人资料简介)
我国古代纺织业特别发达,从周朝开始,纺织规模就已经非常大,不但有了成熟的纺织技术,甚至有了整套的上色技术。古代纺织材料也丰富多样,其中就有棉,像是汉朝皇帝登基时其实并不穿丝绸,而是要穿棉布服。那我们就感觉奇怪了,因为我国古代并没有棉花,周朝时期的纺织材料中就出现了棉,这个棉是怎么来的?棉花真正的在我国普及是在宋朝农业大完善时期,在这之前的棉是什么?
其实,我国古代也是有棉花的,只不过是多年生树生棉,也就是木棉花。古代不少诗词人写木棉花去赞美,而且用途其实跟棉差不多,唐朝白居易在自己押庚韵的七言排律《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这样写:
水波文
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而在一些正规文献里的记载则非常少,为什么会少呢?其实跟大多数的理由差多,这是种生于南方或者偏远地区的植物,而古代的政权文化中心大多都在北方,所以南方的植物就会倒霉。
但也并不是没有,比如唐朝李延寿在《南史·高昌国传》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有草,实如茧,中丝为细纑,名曰白叠,取以为帛,甚软白。
所以,我们必须去一些地方志书籍或者偏一点的资料中寻找。那么,这种植物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有过什么样的发展历史呢?
一、关于产地
关于记载,我们最早能找到的记载是在《尚书》里,在《尚书·夏书·禹贡》里写那些东南沿海各地上贡的物品时是这样说的:
鸟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
于淮
、泗。啥意思呢?是说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的衣服。这一带把贝锦放在筐子里,把橘柚包起来作为贡品。这些贡品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写的是“锦”而不是棉,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并没有这个棉字。但这里的锦代表的就是木棉花织成的布。这里说的产地是东南沿海各岛。
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我国沿海地带就开始用这个织布,但这个东南沿海的范围也太大了,在古代时,具体的产地都在什么地方呢?关于这个,我们可以在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林邑国传》中是这样说的:
出古贝,古贝者,树名也。其花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
这里的林邑国说的是汉朝的象林县,现在的位置大约在越南的南部顺化一带,而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所著的《南州异物志》中记载:
木棉,吉贝所生,熟时如鹅毳,细过丝绵,中有核如珠珣,用之则治,出其核,昔用辗轴,今用
揽车
尤便。其为布,曰斑布,繁缛多巧曰城,次粗者曰文缛,又次粗者曰乌驎。《南州异物志》主要记载的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各岛,种种记载表明,远古时期的木棉树就是生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海岛上,当然了,越南等地也有出产,但那个时候都属于古代中国。在海南岛等地,木棉花的产量并不低,《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
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
珠崖是现在的海南岛,广幅布就是棉。此外,古代广东等地应该也有这种植物,汉朝杨雄在《蜀都赋》里说到一类名叫“吉贝”的植物,吉贝指的就是木棉花。现代广东番禺这些农村仍然叫这个名字。
所以,这是我国远古的一种原生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古代人用这个来纺织成布,这是种多年生树生棉,并不是一年生草生棉。
二、关于发展
如果我们仔细看木棉花的历史生长轨迹就会发现,有记载的多数都是在一些奇怪的传记里,长期存在于我国古代的各种蛮荒小国中,也就是现代的一些沿海城市或者南方瘴气横生的地方。《唐书·南蛮传》中记载:
婆利,以古贝横一幅缭于腰。古贝,草也,缉其花为布,曰贝。
当然了,越南等地也多出这种植物,发展路线一直都是在南方地区。晋朝张勃编撰的《吴录》中记载:
交阯安定县有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名毛布。
这里说的交阯在如今的越南北部。很长一段时间内,木棉都是我国古代纺织用绵的主要来源,但木棉花的丝和棉花相差很多,韧劲和草生棉也是没发比的,一旦草生棉的种植有发展,木棉花的地位就会受到动摇。
其实,草生棉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流入了古代中国,但在唐朝前连这个木字旁的“棉”都没有,一直到了宋朝时,经过前人不断的培育,一年生草生棉终于可以大面积种植,草生棉布纺织也开始流行。也是到这个时候,木字旁的棉才第一次在宋书中出现。
南宋袁文编撰的《甕牖闲评》中是这样记载的:
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出又出一棉字,为木绵也。
但是,木棉花虽然没有前面受到重视,但也并没有消失不见,虽然做为纺织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可一些南方地区仍然用木棉花织布,北方则大面积开始流行一年生草生棉的种植。
三、关于种植
一直到了宋元明时期,种植才出现在了农书中,这时期,北方的草生棉种植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同时在北方农书中记载的种植方法也逐渐成熟。
元朝王禛在《农桑通诀》中记载种植:
种不宜蚤,恐春霜伤苗。又不宜晚,恐秋霜伤桃。大约在清明、谷雨间,此时霜止也。种法有三。漫撒者,用种多,更难耘。耧耩者,易锄,而用种亦多。惟穴种者,用种颇少,但多费人工。法将耕过熟地,仍用犁耕过,就于沟内隔一尺作一穴,浇水一二碗,俟水入地下,种四五粒,熟粪一碗,覆土一二指,用脚踏实,大约一人持种,二人携粪。若漫撒及耧耩者,须用石砘砘实,若虚浮则芽不能出,出亦易萎。
在元之前,我们无法找到关于种植的记载,元朝时候的记载被明朝继承了下来,到明朝的时候,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这样说:
花性忌燥,燥则湿蒸而桃易脱落。花忌苗并,并则直起而无旁枝,中下少桃。种不宜晚,晚则秋寒,早则桃多,不成实,即成亦不甚大,而花软无绒。
到了王象晋的《群芳谱》里,记载更加的完备,从种植到移栽,再到管理等都有系统的阐述,咱们这里只说他写的种植记载:
春月以子种。秸似木,叶绿似牡丹而小。花黄如秋葵而叶单,干不贵高长枝最喜繁茂。结实三棱,青皮,尖顶,累累如桃,北人呼为花桃,熟则桃裂而绒现,其绒如鹅毳,用以絮衣,甚轻暖。子如珠,可以打油,油之滓,可以粪地……
木棉花从我国远古时期的沿海一带发端,一度是棉布纺织的主要原料,织出的布也是非常贵重的贡品。到了宋朝时逐渐退出了棉布纺织的行列,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园林用树或观赏花被种植。木棉花在我国尚没有草生棉时顶替了棉的空白,却又因为自己本身的缺点被草生棉逐渐顶替。这似乎有些悲哀,但也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身的缺点决定了以后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写的是木棉花,但又何尝不是很多人和事的真实写照呢?
本文由火源体育发布,不代表火源体育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chhysm.cn/cbasaishi/1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