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4号发生了什么 (1983年9月6号发生了什么事)
1983年9月,一次重要的协商会议在堪培拉举行,中国也派出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中国代表团领队郭琨对此行期待不已,他做了精心准备,期待能与其他国家的学者专家进行交流。然而现实却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领取会议资料时,别的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叠,而我国却只有几张纸,上面只有简短的会议流程大纲。
不仅如此,当会议进行到表决阶段时,会场上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木槌敲击声,郭琨抬头一看,所有国家的代表都直勾勾地看向中国代表团,会议主席开口:“请中国代表退场,到会议室外喝咖啡,等待投票结束。”
在巨大的屈辱下,郭琨等人被“请”出了会议室。巨大的屈辱之下,几位代表的眼睛通红。但他们没有办法进行反驳,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投票的权利。
郭琨
可直到会议结束所有人都离场了,也没有告知我国最终的投票结果,他们精心准备的会议报告丝毫没有派上用场。
中国是唯一一个被请出场外的国家。坐在大厅里,郭琨感到异常的悲愤,他当时就发誓:总有一天,中国要光明正大地坐在会议室里参与投票,否则绝不再参加这种屈辱的会议!
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际会议?中国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待遇呢?一切都要从《南极条约》说起。
《南极条约》
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位置,南极一直未能被人类彻底征服。各国都纷纷在南极建立科考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试图破解南极奥秘,在这里抢占先机。
南极蕴藏着极其丰厚的资源,有超过5000亿吨煤、近千亿吨石油和几万亿立方米天然气。除了各种能源矿产,南极就是一个天然的低温实验室,能满足很多国家在电子机械等方面的低温试验需求。同时南极还是世界上陨石数量最密集的地区,具有无可替代的实验价值。
随着了解的逐渐加深,各国在这里的矛盾日益尖锐,大国们都纷纷宣布对南极的主权占有,意欲将南极划为自己的领土。
为了约束各国的行为,协调各方利益,1959年12月1日,英、法、美、苏、日、澳等12国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该条约主要内容是宣布南极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各国要和平开发利用,禁止在南极的一切领土扩张和军事行为。
《南极条约》还规定涉及南极事务的决策,需要全体协商国投票决定,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可以申请加入,成为缔约国。
中国在1983年提交申请,成为了缔约国之一,被邀请出席堪培拉会议。
但是条约规定,只有协商国才能投票,我们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就有了被请出去喝咖啡的屈辱经历。
科考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国一直致力发展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基础太薄弱,我国各项科研还未起步。
在南极科考方面,我国还是一片空白。当别的国家已经建立常年考察站时,中国连夏季考察的条件都没有,更别说冬季考察了。当时中国连一张南极的地图都没有。
其实早在1978年,有关部门就已经提交了开展南极考察的报告,南极科考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1980年,澳大利亚邀请我国前往参观科考站,海洋局的董兆乾和中科院的张青松为我国带回了珍贵的研究资料。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南极考察队
但是由于这次科考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其他国家并不承认中国有独立进行科考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科考站。
正因如此,中国代表团在堪培拉会议中只能仰人鼻息,处处受人掣肘。
因此,要想洗刷屈辱,中国必须要在南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考察站。
出征南极
1984年,郭琨联合32名顶级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主题,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国家尽快开展南极科考事业,他们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回应。
经过几天的讨论,我国南极科考正式立项。
由于南极的气候条件实在特殊,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极夜,即使在极昼期间也有狂风肆虐。
建站的黄金时间只有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初。
因此中央决定于1985年年初在南极建站。
11月20日,首批考察编队从上海港出发,前往南极。
从我国到南极的路程高达近两万海里,沿途危机四伏,但500多名船员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临行前,所有队员都准备好了遗书,有人是这样写的:
“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南极取得辉煌成就。”
大家都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踏上了这一伟大的征程。
离南极越来越近,危险也悄然而至。
11月的南极有长达20公里的陆缘冰,有些冰层厚度可以是两三米,但更多地方根本无法测量。有时候海底的隐藏冰山,会突然出现,把船掀翻。
面对不断涌来的浮冰,船员们小心翼翼地减速航行,尽可能减小船体与冰山的碰撞力度。
可是令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连续不断地撞击,使船头破了一个大洞。虽然没有漏水,但只要再发生撞击就会有危险。
船队不敢再与陆缘冰撞击,只能小心翼翼地顺着裂缝往前挪。周围的冰块越来越多,最后船体被冰包围,动弹不得。
南极考察队
由于没有破冰能力,科考队被困在了冰层之上,等待奇迹降临。
时间一天天过去,船上的食物一天天减少。为了做好长期被困的准备,大家从一日三餐变成两餐,开水也变为限量供应。
终于,在被困20天后,这些陆缘冰在海水的作用下,产生了一道道裂缝。船队又沿着裂缝艰难前进,离南极大陆只剩400米了!
看着船只逐渐靠岸,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队员们站在寒冷的冰面上,以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把500多吨物资运送上岛,直到1985年1月19日,所有物资才全部被卸下。
建设“长城”
为了抢回被困冰面耽误的一个月,按原定日期建成长城站,所有成员顾不上休息,立马投入到建设中。
在南极搞基建是非常艰难的。除了冰天雪地的环境,强烈的紫外线和紊乱的生物钟都会给队员带来困扰。不断有队员因为各种软组织损伤、真菌感染、高血压等伤病而倒下。
在建设中,领队郭琨的右脚意外扭伤,但他顾不得休息,只是贴了几副膏药就又回到工地奋战。人手有限,不管什么脏活、累活,哪里缺人他都顶上。
为了加快进度,队员们每天连续奋战10小时以上,50公斤一袋的水泥、石子一袋袋地往料斗里倒,每天重复至少三四百次。大家的手套磨破一双又一双,伤口添了一道又一道。
在他们的努力下,只用了45天,两栋350平米的钢结构房就完工了。
1985年2月21日,长城站正式竣工,整个建设周期比原计划提前了近一个月。
长城站
中国速度,再次震惊世界!
当天科考队有400多名队员举行了庆祝仪式,郭琨出任首任站长。
在就职典礼上,郭琨再度洒下热泪。这次不是屈辱的泪水,而是喜极而泣,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长城站终于建成了,但还有一些国家不承认长城站是南极科考站,理由是长城站位于南极州西南部的乔治王岛,这里并不是有利科考的地方,也不是南极腹地。
面对其他国家的质疑,我国直接投入到了第二个科考站的建设中。
1989年,中山站建成。这是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圈内,中国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
1985年4月10日,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后,全员安全返回祖国。
3月 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为中国长城站分配了国际站号“89058”。
10月7日,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中国获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资格。郭琨再度出席会议,这次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从被请出去喝咖啡,到坐在会议室里投票,成为协商国不可或缺的一员,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进展可谓神速。
到2018年,中国的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建成,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考站数量排名第四,仅次于俄罗斯(8个)、阿根廷(7个)和美国(6个)。
这一巨大进步,既得益于国家的全力支持,也离不开郭琨等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本文由火源体育发布,不代表火源体育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chhysm.cn/yazhoubeisaishi/1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