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亚洲杯赛事

金鹰纪实频道在线直播 (金鹰纪实卫视在线直播)

导读:专门的电视纪录片频道可能会消失,但纪录片不会。

文 | 青山

5月10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冬奥纪实频道开播;6月16日,上海纪实频道又推出全新版面,成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版。

频繁的动作下,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被合并”,与上海纪实频道的“改版”形成鲜明对比。但面对剧变的媒体环境和纪录片产业环境,它们的选择背后的心境,又略有几分苦涩的相似。

走向两端的北京和上海

北京冬奥纪实频道的这一波合并上星,并不能看做原有纪实频道的升级转型,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原有体育频道“上星”上的一种吞噬。

首先,在人才架构上,虽然纪实频道的主力有所保留,但两个频道的人员并没有彻底合并,真正的执掌者还是原来体育频道的中间焦少波。

正如焦少波在采访中提到的那样:“这个频道本身是纪实频道改制来的,原来是北京纪实高清频道,有纪录片制作模式,现在变成北京冬奥纪实频道,肯定是以冬奥宣传为主,具备很强的体育特点。频道的定位就是冬奥组委的官方发布平台,也是全新的体育卫视,所以保留了很多的体育节目。但是,我们也保留了一部分的纪录片内容,纪实频道的专业人员来到冬奥纪实频道可以帮助我们做强奥运主题。”

全新的体育卫视?帮助我们做强奥运主题?谁是“亲儿子”一目了然。

其次,在内容架构上,纪实内容也被蚕食得一丝不挂。在最值钱的黄金档编排在,从晚上19:00点开始播出一档体育资讯类新闻节目《天天体育》,晚间21:25还会播出一档新闻节目《2022》,19:30至21:25之间进行赛事播出。而原有的《足球100分》《欢乐二打一》等节目也会在冬奥纪实频道继续播出。

与北京这边不同,上海纪实频道却风景别样红。SMG成立纪录片中心,将以前分散在集团各频道、机构的纪录片生产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专业化纪录片“生产中心”;原有的上海纪实频道改版,彻底告别栏目制编排方式,以不同类型、题材的项目支撑黄金档时段。在晚6点至8点期间,自然动物、上海文化品牌、现实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精品纪录片、探索未知、纪录电影等7大板块内容递次呈现态势。

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两家传统纪实频道,在各自的困境和机遇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而另一家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因其背靠湖南广电强势资源,在其“青春”的定位下,一直活得不错,但其制作推出的更多是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故园长歌》《湘西》《相爱四十年》《国之利器》等主旋律纪录片,很难谈得上具有商业上的影响力,或者产业上的开拓性。

自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也接连上星。但纪录片频道在满足受众对于纪录片等知识性节目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收视率低下、盈利模式单一、盈利状况不佳的窘境。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丛林中有更多存在感?这或许需要国内纪录片频道不断探索才有答案。

“纪录片频道时代”,没有休止符的九年

纪录片频道的大潮始于2010年。

当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纪录片频道的设想终于驶上“快车道”,加强国际化传播是最重要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全国播出、全球覆盖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其定位为“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价值、国际表达”。

在随后的几年里,央视集全台之力支持纪录频道的建设,当时有报道称“台领导奔赴各地推动纪录频道的国内落地入户;央视海外传播中心将纪录频道的海外落地作为2011开年的头等大事。资金方面,央视预计每年为纪录频道投入约3.5亿元的巨额经费;体制方面,纪录频道实行整建制的制播分离体制。”

那几年确实是纪录片频道的黄金时期,央视纪录频道与BBC联合制作的《美丽中国》获“艾美奖”3项大奖,2部《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成为了央视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节目,引发舆论热议。

而其他省级的上星纪录片频道,虽然不温不火,但也都推出了不少质量不错的自制纪录片,很大程度增强了国内纪录片行业的制作活力。

但2014年7月,时任央视纪录频道总监的刘文被带走,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其或涉经济问题,包括纪录片对外采购,以及在一些高收视率纪录片制作中与隐形植入广告有关的利益交换。

这对当时纪录片频道的商业化泼了一盆冷水,许多决策者变得谨慎,选择回到自身擅长、又不容易出错的一亩三分地。有数据表明,2017年所有上星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中,政治文献片达到46.48%,再加上历史、文化、自然类纪录片比重超过85%,而现实题材纪录片比重不到15%。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副总监黄彩良也有自己的反省,“打开全国几大纪实频道,几乎春夏秋冬一个样,去年今年一个样,缺乏新闻性,与时事的距离很远。再者,目前国内灌输式的政论类纪录片和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纪录片偏多, 符合观众审美和情感需求的商业纪录片偏少,制作的节目内容定位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理念,和国内观众的收视需求存在较大的距离。”

在整个频道专业化的浪潮中,相较于BBC、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等,国内的纪录片频道已经算起步慢了。

雪上加霜的是,正当所有人准备大干一场时,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视频网站崛起,商业院线成了一块诱人的蓝海。此时,无论是对纪录片的生产者,还是纪录片的观众,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都算是一个“过时”的产物,尽管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还不到10年。

共同的焦虑,“专业化”还有多长的路?

事实上,在剧变下焦虑的不只是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视频网站也同样手足无措。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在商业上难以持续盈利、至多是持平。如何让新媒体平台的高层能够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强烈的信心并持续地投入,以及坚信它能够产生更好的回报——经济方面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是他们面临的问题。

总的来说,几家头部视频网站是有信心的,而且也有能力对纪录片进行不断的投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曾经引起人们关注的平台,渐渐淡出纪录片领域。

所以,对于要打造一个专业化的纪录片平台而言,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面对的困境和机会是一样的。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转型升级肯定不能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框架下,而应该面向互联网,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思考。

以SMG新成立的纪录片中心为例,整个原有的频道告别栏目制,转身实行项目制。SMG纪录片中心副主任、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表示,“我们会根据受众所在的不同类型舆论场,去设计不同的产品。鼓励工作室负责人或者产品开发者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生产的内容产品具有多渠道分发特性,面向的不仅仅是电视端,而是短视频、微视频、视频网站等不同终端平台,要适应受众不同环境的观赏场景,因此工作室需要制作生产符合不同平台特性的纪录片产品。

尤其,在5G、4K和8K等技术的加持下,客厅的回归说不定是纪录片频道的另一个机会。

某种程度而言,纪录片的观众是存在天花板,因为这个类别的用户数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电视剧。年轻用户在观看视频以娱乐的时候,纪录片通常不是首选项,甚至不在被选择之列。因此,培育观看纪录片的习惯,以赢得更多的受众,也坚固现有的观众,是不同平台应该团结起来做的事。

周全的话或许值得参考——“主流媒体应该主动发声,引导年轻人,让他们用正向态度面对生活、工作、家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纪录片,依然是以纪录片为核心的专业平台最佳发展路径。这对视频网站还是传统电视台来说,其实并没有差异,关键就是看谁能够在人才、体制等方面能保有创新的活力。

本文由火源体育发布,不代表火源体育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chhysm.cn/yazhoubeisaishi/113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