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亚洲杯赛事

南苏丹 (南苏丹维和部队)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殷亮

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正在进行工程作业

图为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举行演练

国际在线报道(驻东部非洲记者杨琼、特约记者韩一民):南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近年来内战不断,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人民一直未能摆脱饥饿和贫穷。为推进南苏丹的和平进程,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应联合国邀请,中国派出了多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中国维和官兵在异国他乡用青春与热血捍卫着大国的形象与担当。

图为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贾攀攀

贾攀攀是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的驾驶员,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维和行动。

贾攀攀2007年入伍,今年是他军旅生涯中的第14个年头。2011年,贾攀攀作为中国第8批赴苏丹(瓦乌)维和运输大队的官兵首次来到南苏丹。在他的记忆中,瓦乌的居住条件和周围的安全形势都不容乐观,经常能听到枪炮声,非常危险。

贾攀攀说:“当时我担负的是联合国供给保障任务,每次去白尼罗河执行输送水源任务,尤其在往返途中经常会看到军队人员与当地民众甚至十二三岁的小孩背着枪、拿着刀,当时的安全形势非常紧张。”

时隔9年,当贾攀攀再次作为维和官兵来到瓦乌,他说,这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南苏丹在2011年7月正式独立,再次来到瓦乌,这里已经是南苏丹了。贾攀攀明显感觉到新的国家政策把社会治安管控的比以前好多,市区的主干道路都建成了柏油路。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工兵冒着危险一代接着一代干出来的。

作为一名老兵,在贾攀攀心中,能够头戴蓝盔执行维和任务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在2011年首次维和时,由于害怕父母担心,他是瞒着父母报的名,直至出国登机的那一刻才告诉了父母要去遥远的非洲。9年后,当贾攀攀再次戴上蓝盔,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一次他一样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贾攀攀表示:“有次偶然听到,这年去执行任务的地方还是瓦乌,是我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的地方,勾起了我曾经许多的回忆。我也早把瓦乌这座城市当做了自己国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我面临过太多的生死考验,产生了对瓦乌一种执念和情感。我是一名中国军人,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冲锋在前。”

图为中国第十一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吕健杰

吕健杰是中国第11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翻译兼工程参谋。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执行维和任务。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份,他分别担任中国第14批、15批赴苏丹达尔富尔工兵大队翻译兼工程参谋。

虽然是翻译,但吕健杰的工作可一点都不轻松。按照维和行动来讲,吕健杰的职务也是联络官,除了为分队提供必要的外事接待、施工任务的语言保障以外,他还要处理大队在维和任务区的行动、后勤、训练、联络、协调等事务。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吕健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深入到一片“维和真空区”。

吕健杰表示:“2018年我奉命跟随分队移防前往杰布迈拉山区开始进行格洛基地的建设,这地方是反政武装的发源地,在我们抵达之前可以说是整个联合国在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真空区’,晚上我们经常能听见对面山头机枪的声音,我在那边执行过基地扩建、道路抢修、紧急救援、周边营区关闭计划等保障任务。也同时为卢旺达步兵营和印尼警队的伤病患申请过紧急航空救援。回国后,根据组织安排,我又担负第11批赴南苏丹工程兵大队外事翻译兼工程参谋,目前主要负责联南苏团西战区三条主要补给线道路修筑工程的协调工作和外事业务。 ”

在吕健杰眼中,他不仅是一名维和军人,更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力量。他和战友们也会邀请其他国家的维和军人一起感受中国文化。

吕健杰说:“我记得2018年过年那会,我们当时邀请外国友人到我们中国营来过春节,吃饭时坐在我对面的一名外国高官他就问我‘你们中国人吃饭为什么要用筷子’。我便通过中国的故事告诉他我们用筷子的寓意。外国人眼中,一个国家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解决了将近七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所以对他们来讲,尤其是这些非洲国家的同行来说,他们打心眼里羡慕。每当见到我们中国军官,他们都会热情地竖起大拇指,用‘你好’‘中国好’‘谢谢’等等不太熟练的汉语向我们打招呼。我深知,我所受到外国友人的尊重是源于我背后强大的祖国! ”

本文由火源体育发布,不代表火源体育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jchhysm.cn/yazhoubeisaishi/117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